1978年6月12日,中国文坛一颗璀璨的明星陨落——著名文学家、诗人、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因病逝世,享年86岁。这位在20世纪中国文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传奇人物,其离世让无数人扼腕叹息。中共中央决定为他举行高规格的追悼会股票炒股配资,以表彰其对中国文化事业和科技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。
就在追悼会筹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之际,一个出人意料的插曲发生了。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在审阅悼词时,亲自对文稿作出重要批示:我认为,'伟大'一词应当改为'卓越'。这一字之改,立即在筹备组引起不小震动。邓小平同志向来以严谨务实著称,这个看似微小的改动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政治考量。
郭沫若先生的一生确实充满争议。一方面,他的私生活常为人诟病,尤其是几段婚姻经历;另一方面,他在考古领域的某些做法,如主张发掘明定陵等行为也引发不少批评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,郭沫若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。特别是在抗战时期,他以笔为枪,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的作品。
展开剩余62%1942年皖南事变后,郭沫若怀着满腔悲愤,仅用十天时间就完成了历史剧《屈原》的创作。这部作品以古喻今,将国民党反动派迫害新四军的阴谋揭露得淋漓尽致。该剧在重庆公演时引起轰动,但也让郭沫若成为国民党特务的重点监视对象。面对威胁,他毫不畏惧,又创作了《甲申三百年祭》,深刻总结了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。毛泽东主席对这篇文章赞赏有加,亲自批示将其作为全党整风学习的重要材料。
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,一个感人的场景永远定格在历史画卷中。当毛泽东飞抵重庆时,郭沫若作为民主人士代表前往机场迎接。令所有人意外的是,毛主席特意穿过人群,紧紧握住郭沫若的手说:鼎堂先生,感谢你专程来接我。你的著作我几乎都拜读过,受益匪浅啊!激动的郭沫若当即从西装内袋取出一块精致的瑞士怀表赠予毛主席:主席,您那块旧表该换了。这次与蒋介石会面,我们被他们小瞧了去。毛主席罕见地收下了这份礼物,后来多次对人提起此事,足见对其重视程度。
新中国成立后,郭沫若更是全身心投入国家建设。他凭借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,成功动员了1200多位海外科学家回国效力,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基础。1958年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后,他提出科教兴国理念,不仅亲自授课,还经常用自己的稿费资助贫困学生。即便在晚年病重期间,他仍坚持出席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,用颤抖的声音勉励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。
邓小平同志对悼词的修改,既体现了对郭沫若历史贡献的客观评价,也反映了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。卓越二字,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位文化战士的一生:他或许不是完美的,但确实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追悼会最终如期举行,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送别这位文化巨匠,而他与毛主席那段关于怀表的佳话,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